目前分類:精彩好文 (14)
- Apr 18 Wed 2018 14:14
父母這行業
- Mar 31 Sat 2018 23:39
鐵飯碗
今天追劇時,聽到這句,立馬拿筆抄下來,真是經典中的經典
真的,與其一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吃那碗飯,不如擁有一身到哪都不怕餓肚子的技能!!!
- Dec 25 Wed 2013 22:30
轉貼影音:態度改變,孩子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。
同一句話,端看你如何使用它~
- Nov 14 Thu 2013 15:23
轉貼文章:除了同理與陪伴...
一窩蜂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,拼命在各種標榜對孩子有幫助的課程中撒大把大把的鈔票。其實,在這幾年幫助孩子的執業過程之中,我覺得有一項能力很重要---孩子要有能力,接受別人的幫助,調整自己的情緒,學習面對問題。
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。首先,孩子在環境當中要先了解自己的問題,並且了解問題及評估自己的能力(其中,更需要理解自己的不安及害怕)。然後,孩子需要在環境之中搜尋可能的協助,這些協助可能是自己出現、也可能是需要孩子”啟動”才會出現。而孩子還要在很多幫助之中,選一個適當的,在獲得幫助後,孩子便需要利用這些幫助面對他的問題、但不一定能逃避。而在獲得幫助之後,孩子要學習自己來,而不是一直等待幫助的出現,進而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力。
不同能力/年紀的孩子,在接受幫助的範圍/方式/程度上都有差別。如果再加上孩子對於事件/情境的理解並不全面的話,表現出來的功能就會有很大的差別。而我們常會發現孩子似乎搞不太清楚情況,或是一昧地做出不且實際的要求時,或許我們可以想一下,孩子是真的在無理取鬧,還是孩子無法和環境做出好的互動,不知道我們提供了協助。
通常在這種情形發生時,家長會很”無力”的希望問題趕快消失。但是,對孩子來說,讓問題消失並不會讓孩子增加任何經驗或能力。就算我們秋後算帳,孩子也已經離開了問題現場。所以,如果有機會,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有問題存在的環境之中經驗跟觀察。而我們提供的協助,就是讓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多待一下。
- Jul 13 Sat 2013 01:32
轉貼文章: 應該說「要怎樣」,不要說「不可以這樣」
阿呆可以發誓,柯華威教授這篇文章說的都是真的。妹子會走路之後,很長一段時間,只要遇到有水窪
的地方,總是被她氣得半死。......「不要踩水」「啊不是已經叫妳不要踩了嗎??妳聽不懂嗎??....(她真的
聽不懂)」「不要踩水,再踩妳就給我試試看....(她當然還是踩= =")」
- Jun 29 Sat 2013 01:20
轉貼文章: 善意與勇氣
過去,成人視教導兒童為必盡的責任,但在價值混亂的年代,我們往往因為害怕責任所帶來的麻煩、反感,而不再有勇氣糾正孩子的過錯,甚至開始討好孩子;討好與愛無關,討好是一種因為害怕所引發的行為。如果說,今天我們的教育有問題,我想就是我們失去了真誠與勇氣,因此我們很憂慮也很害怕。
昨天晚上,我在桃園錦興國小演講,會後大家討論了一些問題,很有意義,我想在此也分享給朋友們。如果我們自認為是重視教育的成人,就不該錯過值得動手的任何一份小改善,不要再把教育拿來大揮舞。
史懷哲說過一句話,仔細想想就能了解平日我們掛在口中的「身教」有多麼的口號化。
- Feb 19 Tue 2013 13:44
轉貼文章: 受用好文
分享
一個男人在他妻子洗完澡後準備進浴室洗澡。這時,門鈴響了。
妻子迅速用浴巾裹住自己衝到門口。
當她打開門時,鄰居鮑勃站在那兒。
在她開口前,鮑勃說,「你如果把浴巾拿掉,我給你800美元。」
想了一會兒,這個女人拿掉浴巾赤裸地站在鮑勃面前。幾秒鐘後,鮑勃遞給她800美元然後離開了。
女人重新裹好浴巾回到屋裡。
當她踏進浴室時,丈夫問她,「是誰呀?」
「是鄰居鮑勃。」她回答。
「哦,」丈夫說,「他有沒有提到還欠我800美元?」
故事寓意:
- Nov 18 Sun 2012 00:30
轉貼文章: 人原來要的這麼簡單~
- Oct 31 Mon 2011 14:32
轉貼文章: 蕃薯發芽了還能吃嗎???
- Oct 01 Sat 2011 15:54
轉貼文章: 回家的路太遠─柯文哲
- Jul 19 Tue 2011 23:41
轉貼文章: 太多的來不及
- Jan 12 Wed 2011 23:05
轉貼文章: 我很幸福~ok版
- Dec 09 Thu 2010 23:33
轉貼文章: 別啃狗骨頭/吳淡如
我們得發現一種最好的方式,讓自己能以真正心安理得的方式享受生活。
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,有一回在教學生們「勤儉是美德」時,在中午時間抽空檢查學生吃便當的情形,看看學生們是否有浪費食物的惡習。他打開那個最早吃完便當的男生的飯盒一看,竟然發現他便當裡的雞腿還剩下一半:「同學,你怎麼可以這麼浪費呢?」
「不會浪費的,老師你放心,我媽不會把沒吃完的雞腿丟掉。」
- Mar 08 Mon 2010 14:43
轉貼文章: 家不是放"錢"的地方,是放"心"的地方